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贞观俗人 > 第1459章 待诏

第1459章 待诏(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六位待诏很快便都奉敕,自北门入宫。

年轻的天子李昊对几位北门学士很客气,让内侍给他们赐坐奉茶,紫宸殿中也无外人,六人也是时常出入宫中,倒也早已适应。

听完杨思勖代天子说起秦孝忠今日廷议时提议设行省制一事后,六人都马上思考起来。

几人本职都不高,刘祎之和元万顷都是五品职官,但本阶仍是六品,其余四人职事是六品,本职更才七品,高职低阶,越发显出这几位北门学士的处境。

“臣以为,在边远地区改道设行省,最大的变化便是行省地方权力提升,按秦相所提,行省虽为政事堂派出机构,但却与国初的行台不同,是要常设的,所以并不是从中书门下抽调人手到地方短期临时统领军政事务,而是常设长期管理一道,行高官官长驻,并将对原道之四司有统领之权。”

“如西昌、三江等这些边远之地,若是于道之四司上设这么一个行省衙门,有一位主官总领一道事务,确实有助于提升如今地方上的效率,这方面可以从边疆由大都督府改设节度藩镇后的变化看出来的。”

皇帝听出话中之意,“说说缺点。”

“大家,这行省听起来像是中央派出机构,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更高级的地方机构。”刘祎之直言。

李昊细细品味其中的意思。

中央派出机构、地方高级机构,重点无疑就是中央和地方这两个词了。

“继续!”

“这行省相比之于道,管辖区域没变,但权力大增,原先是四司分管,互不统属,相互监督,而如今却是要一官总领,职权大、地位高。”

从秦汉到隋唐,之前为何一直是朝廷中央、地方郡县,或是中央、州县这么三级制?

汉朝虽然在郡上设了州,但这个州是监察州,不是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来在南北朝时,州郡滥设,这个时候的州和郡的关系很混乱,既有平行也是统属。

隋朝统一全国后,当时全国州数量三百多个,郡五百多个,县一千多个,十分混乱,所以最后杨坚是罢撤全国的郡,并把三百多个州裁并为一百九十多个,县裁撤到一千个多点,实行中央、州县这么个体系。

这时的州,跟汉朝的州是不同的,这时的州本质上其实就是郡,只是换了个名而已,仍然是二级行政区划。

杨广继位后曾经废州设郡,但本质上也依然还是二级制度。

之后设立的临时性的行台,也没改变这个基本制度,唐朝也是如此。

直到贞观后,不仅在州上设道,把全国划为十道,然后又析分、增加,变成十几道、二十几道,到如今的三十多道。

之后又正式设立了道级的四司,这才算是正式建立了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不过道一级,一直不完全,原因就是道地域广,如果设立长官统领一道之军政财税司法等,那权力就太大了。

比如说关中道、河南道,就算从其中再划出京畿、都畿两道来,那也仍然体量量大,中原腹心的一个州,往往比边疆一个道的人口还多,要是把整个最核心的中原地区,划分成关中、河南、河北、河东、淮南这么几道,那可就是很危险的。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千百年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一直以来,中央都死抓着不肯放权,宁肯直接管辖着三四百个州,也不肯再增加一级常设区划,就是因为权力之争,怕被地方架空。

就比如在贞观以前,地方上的税赋都是要先上缴国库,然后再中央划拔一些到地方,是在贞观新政后,才改成地方税赋可先将三分之一留州,这才让地方政府手里有了钱,可以自己规划发展,而不是处处要等朝廷批准和拔钱。

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监察等各块,朝廷都是把权力把的死死的,而以唐以前的社会办事效率,权力下放,确实也会架空中央。

李昊听的面色越来越难看。

“武安郡王想架空朝廷中央吗?”

刘祎之赶紧道,“臣看倒也未必,毕竟秦相公提议设行省的并非中原核心区,而是边远落后地区,比如西南、岭南、西北诸地等,那些地方本就偏远落后,距离中枢也远,信息沟通不便,面临的形势也复杂,需要事权更加集中一些。”

范履冰在一边道,“可就怕现在以边远之地先设行省,开了这先例后,以后慢慢的就往中原内地增设了,到时今年把江西纳入,明年把山南纳入,后年要把广东纳入······”

另一位也道,“节度使设立之初也仅十镇,现在已经是十三镇了。”

“但是在内地取消了都督府制度后,边远地区确实不如从前管控严密,这些年,边地蛮夷屡屡做乱,就是因为裁撤掉了都督府后,道一级的四司衙门,事权不一,互不统属,导致出问题。之前连交州城都被叛乱蛮夷里应外合攻破,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南中地区也屡起叛乱,更别提先前青昌藏高原的大叛乱。

而在有节度使设立的边地诸地,情况反而要好的多。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谍影凌云混在洪武当咸鱼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诸天大明联盟堡宗别闹大明1805我岳父是李世民
返回顶部